欢迎戏迷票友光临红豆戏曲网,传承戏曲精粹,传播戏曲文化! 戏迷留言RSS订阅加入收藏

沔阳皮影戏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它以沔阳渔鼓(湖北渔鼓之前身)行腔,沔阳(今仙桃市)方言道白,故命其名。它以玲珑剔透的影像、优美舒情的唱腔、妙趣横生的台词、优雅动听的伴奏而独具一格,是众多的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鲜花。
沔阳皮影戏门派众多,演唱风格也各有不同,早期多穿行于村野、集镇、茶社、酒楼之间。因流行地域不同,沔阳皮影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下路子。艺人们习惯上称歌腔皮影为上路子皮影,称渔鼓皮影为下路子皮影(以汉水上下游为序)。地处上下路皮影戏之间的沔城、郭河、张沟、杨林尾、彭场一带的皮影戏,称之为中路子皮影。
      上路子腔借鉴民间小调如薅草歌、打硪歌和鸡鸣腔等,中路子腔融入了汉剧、楚剧等唱腔,诠释了沔阳皮影的海纳百川,下路子腔曲调婉转悠扬,是沔阳渔鼓腔的正源。
沔阳皮影戏
      皮影艺术起源于西汉,兴盛于隋唐,到公元960年的北宋初年,京城汴梁的“酒肆”中已专有影戏演出。在元朝时,影戏随军传到南亚一带,十七世纪传到欧洲各国,被誉为“电影始祖”,清代曾是影戏的极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沔阳皮影曾出现“五里三台戏”的盛况。然而十年文革的破坏,皮影剧本及相关物品、资料被焚毁,艺术传承出现断层现象。沔阳皮影在元、明时期因唱腔以汉腔、楚腔、秦腔和川腔为主,也含有荆楚民间小调,故被称为弹戏皮影。至明末清初,沔阳、潜江一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子表演、词格及筒子腔、歌腔等唱腔。
      据《沔阳志》等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沔南绣花堤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因家乡十年九水,流落他乡,沿门苦唱乞讨不得温饱,最先引进皮影戏。皮氏兄弟起初用布鞋壳,仿外地皮影模样剪成人影子,用灯光照映白布,操作影人表演,以沔阳渔鼓调行腔(称为“筒子腔”),用沔阳方言道白演唱,初步形成沔阳皮影的地万特色(称为“沔阳皮影子”),以此招徕观众,维持全家生计,名噪一时。皮氏兄弟使渔鼓与皮影合流的这一创举,轰动四方乡里,人们争看稀奇。
      道光年间,沔阳渔鼓艺人张洪显、刘泡在皮氏兄弟影响下,相继演唱筒子腔皮影子,亦驰名沔阳。咸丰年间,皮氏传人陈大焕、陈大海尝试用白纸壳和皮革剪成影像,涂上颜色,使黑白影子变成彩色影子,日渐盛行。同治年间,沔阳皮影艺人大增,成立了皮影行会,公推李坤能为会长。
       清末至民国时期,皮影艺人自立班社,收徒传艺,在农村集镇、茶馆酒楼演唱皮影戏。1933年冬,以长埫口陈幺、龚本槐为首,在应城“万历记”茶馆成立了沔阳下路渔鼓皮影行会,郑场陈国壮、伍明奎子成立了沔阳上路渔鼓皮影行会。至此,沔阳皮影戏才正式定型。从皮氏兄弟独创沔阳皮影子,到沔阳皮影戏的形成,历近二百多年历史。
        后来,皮影艺人又增设了活动舞台,硬片布景、电器设备、特技幻灯等设施。水、火、风、云、雷、雨、闪电等均可表现出来;影像也由原来的侧面单眼发展为半侧面双眼,把死眼睛、死嘴巴改为活眼睛、活嘴巴;女角色也一律由女演员演唱,从而改变了男演员把持皮影舞台的局面,使观众耳目一新。
沔阳皮影的影子长二尺二寸左右(70至80厘米),属“门神谱”类大皮影,它比四川、陕西皮影高四寸,比鄂东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视觉上更清晰,用沔阳雕花剪纸技艺雕刻而成,分“皮格”、“汤格”、“郭格”和“杨格”,皮影用上等黄牛皮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形和行头源于戏剧,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
       沔阳皮影分文学创作及口头文学创作两种。沔阳渔鼓皮影演唱剧目多达三百多种。这些剧目少有现存的文学脚本,大都是只有剧目的条文,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或剧情即兴发挥,展开情节和刻划人物,唱、做、念、打浑然一体。渔鼓腔(筒子腔)皮影四句即换韵,歌腔则要求一段情节,且文学性较强,故江汉平原皮影艺人有“口头才子”之美誉。行话分天文、地理、人物、动植物、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戏曲等。沔阳渔鼓皮影唱词合辙押韵、语言通俗诙谐,曲调高亢豪放、欢快活泼,影子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其保留的楚俗、楚文化和楚音乐之地位极其重要。
        沔阳皮影戏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以沔阳渔鼓腔最为流行,以打击乐伴奏,一唱众和的形式演唱。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高亢委婉、圆润激昂。凡学唱者,必先学会“公鸡打鸣”,以雄鸡鸣叫发音为起音,尾音为拖腔,跳度高达17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歌腔的唱腔种类有男腔、女腔、丑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杂花腔六大类。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沔阳皮影戏薛丁山征西 
       沔阳渔鼓唱腔十分丰富,分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吭,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艺人根据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条子(梗概)临场发挥,通常是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还即兴添进“浩水词”或“搭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其中,皮影戏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汉平原妇女哭声和花鼓戏悲腔,哀怨凄凉,催人泪下。特别是皮影戏的每段唱词尾句的“抖包袱”(艺人叫“扣子”),为一唱众和的“帮腔”(称为“甩腔”),以“哎、咳、呀、哟”等衬词,补充延伸词意和乐意,扩展曲式结构,在长达十多个音节或几十个音节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气势雄浑、节奏明快、声情并茂,分外悦耳动听,使人久听不厌。
      渔鼓腔(又称筒子腔)的曲牌种类有男女平腔、男女悲腔、丑平腔、琵琶腔、快活腔、观音腔、汉韵腔、双勾廉腔、双鱼尾腔、龙抬头腔等十六种音调。按不同的腔调分十字句、七字句、五五七五字句或五五七字句。1923年筒子腔与歌腔合流,其词格韵有先、消、板、修、歌、麻、洋、语、亲、乖、为、克、四、中、福十五种韵脚。
      沔阳皮影戏有改编的传统剧目三十多个,创作的现代剧目二十多个,多以盘朝剧为主要剧目,偶尔穿插新编剧。其中《皇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请樊梨花》、《薜丁山征西》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动物和道具是用牛皮采用沔阳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艺人们使它们的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在白色细布做成的银幕后面,由艺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种类型的道具、布景,通过灯光将影像在银幕上显映出来,色彩绚丽,如同电影一般。
沔阳皮影戏代代有传人,新中国建立后演唱人员增多。雕刻精美,唱腔高亢的沔阳皮影曾给仙桃人带来不少欢笑和荣耀。1951年,仙桃还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皮影艺术团,并应邀列入祖国慰问团,4位皮影艺人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1953年,皮影艺人龚本槐创作、演出的《武松打虎》在全省和中南局获得一等奖。1955年3月,赴省会演,沔阳皮影戏《武松打虎》荣获会演一等奖;1957年皮影戏《造车记》,由湖北广播电台录音,中国唱片社向全国发行,1988年,西德国家皮影代表团在沔阳观看了皮影戏后,索取两个皮影像带回国内,并陈列在该国博物馆内;1981年5月,中央文化部及全国木偶皮影协会的的领导同志到沔阳,观看了皮影戏《火焰山》后,对该剧的唱腔极为赞赏。省电视台也前往拍摄了一组介绍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可见沔阳皮影戏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在湖北享有盛名,而且在国内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现在仙桃有15支皮影队,近300多皮影艺人活跃在乡里民间,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现。

本文已经浏览加载中次,特别提示:本文来自红豆戏曲网,转载请注明!谢谢!
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举报邮箱:admin@hdxq5.com
红豆戏曲网戏曲大全网站】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9-2022
免责申明:本站承诺提供免费戏曲视频在线观看服务大全。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通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