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戏迷票友光临红豆戏曲网,传承戏曲精粹,传播戏曲文化! 戏迷留言RSS订阅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戏曲大全戏曲资讯潞安大鼓

潞安大鼓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
历史溯源
乾隆时期
  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联络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成立"盲子队",即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发展成为行会组织"三皇会"。据此,一般认为至迟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就已经形成了。早期艺人主要为盲人,后来有了明目人,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女艺人。
  清乾隆年间,居住长治西街的民间艺人高来柱以当地戏曲、民间小调为基础,逐渐加工成一种似唱似说的上下句干板腔。它用钢板和平鼓击拍,形成节奏紧凑、说唱刚劲、表演稳健的曲艺特色。主要书目有:《秦琼夜打登州府》、《罗成破孟州》、《燕王扫北》、《大八义》、《小八义》等。高来柱晚年收盲人魏银顿为其第一代传人。当时的鼓书加上了三弦伴奏,钢板改用挎板,创造了起板和简单的间奏,曲目增加了《薛仁贵征东》等四部长篇书目。
民国时期
  张银娥在"三皇会"帮助下,创造出花板、悲板等板式,形成板腔体结构曲种,又新增书目《呼延庆打擂》、《巧连珠》、《巧奇缘》、《三开关》、《耳环记》、《金镯玉环记》、《洗衣记》、《回龙传》、《青龙传》等。1946年,张银娥和于书田等七人加入民主政府组织的曲艺宣传队---潞安大鼓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于书田在原潞安鼓书的基础上,吸收了上党戏曲音乐精华,丰富了花板、悲板,创造了散板和起、承、转、合及栽、溜、过、送等衔接板式(亦叫过渡板式);伴奏增加了二胡、板胡、低胡等弦乐,并配入打击乐器;演唱形式由单人改为单人独唱和多人齐唱相结合。同时,加入动作表演,喜、怒、哀、乐形象逼真,深受群众喜爱。于书田等人还自编了许多新书目,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主与长工》、《张凤兰劝夫参军》、《百名英雄》、《红军长征》、《土地法大纲》、《一张土地证》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互助合作》、《潘玉林互助组》、《一颗糖衣炮弹》、《时刻提高警惕》、《小俩口谈应征》等。
  1959年,曲艺队吸收的女艺人师爱玉大胆对"流水"等板式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合女演员演唱并具有各种行当的优美唱腔,调号从"G"升为"D"调,乐器增加了唢呐、笙等,打击乐器中去掉书鼓改用堂鼓,使人耳目一新。1960年,于书田出席"全国盲聋哑人代表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4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专题介绍了潞安大鼓,并刊登于书田的照片。1965年后,曲艺队吸收了不少明目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曲艺队伍,促进说唱艺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曲艺日趋繁荣,于书田、师爱玉、焦天保、杜玉山、李长生、李二狗等民间艺术家倍受群众欢迎。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文艺工作者在继承老艺人多年结晶的基础上,对潞安大鼓的传统唱腔再次进行了改革:即大鼓由演员自打划归乐队,吸收秧歌、上党梆子等戏剧唱腔,并借助于电子琴等现代乐器来烘托气氛。如今的潞安大鼓不仅板式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土香土色、韵味独特,而且过门短,伸缩性强,既适合街头饭场、室内演唱,也适于舞台表演,是本省及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
近代时期
  以付怀珠等为首的曲艺作家,创作出不少名段,如《醋为媒》、《九月九》、《拙老婆造反》、《水》、《火》、《路》、《新编珍珠倒卷帘》等,多次获奖。其中,《醋为媒》1986年获全国曲艺汇演创作、表演、音乐设计二等奖、郭双堂等获伴奏一等奖;《九月九》1990年获全国曲艺大赛一等奖。与此同时,崔嫦娟被誉为北方曲艺表演"四朵新花"之一。1992年6月,中国曲艺家协会、山西省文联等联合在长治县召开了"付怀珠曲艺作品研讨会",使潞安大鼓跻身于全国优秀曲种行列。1995年,经过再加工后的《新编珍珠倒卷帘》,代表山西省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获"牡丹奖"。
艺术特色
  民间传统的潞安大鼓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鼓板、三弦、二胡、低胡等分行当围圈说唱;走上高台后通常由一人敲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专人分司三弦和二胡等伴奏。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曲调丰富,旋律优美,富于乡土气息。潞安大鼓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早期只用流水板演唱。后来,盲艺人于书田等吸取了襄垣鼓书、武乡琴书及戏曲上党落子、上党梆子的声腔音乐,不断丰富唱腔,创造了花板、悲板、垛板以及起、送、转等过渡板式。演唱时用书鼓、击板击节,伴奏乐器有二胡、低胡等。演唱形式多为坐唱,六、七人为一组,各操乐器,分担角色,或独唱或齐唱,行当齐全,红火热闹。传统节目有《打登州》、《破孟州》、《燕王扫北》、《巧连珠》、《巧奇缘》、《拙老婆》等。高福树和于树田等为影响较大的知名艺人。
传承价值
  潞安大鼓演出不受场地和道具的限制,易编易排,她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潞安大鼓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不容乐观,仍存在经费紧张,演员流失严重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新型文化的冲击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改变,潞安大鼓在广大乡村展示的平台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鼓书艺人因年事已高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传承,而且年轻一代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享有威望的较少。同时,专业的协会、组织及演出团体较少,对潞安大鼓的挖掘、整理、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保护潞安大鼓任重道远。
所获荣誉
  2004年,由李才旺作词、苏友谊作曲、李卡佳导演、崔嫦娟演唱的潞安大鼓《千秋万代怀邓公》获得2004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的最高奖-牡丹奖 。
  李才旺、崔嫦娟还获得了单项奖。
  在今天的颁奖晚会上,李才旺等人创作的10部作品最终获得曲艺文学奖,崔嫦娟等15人获得曲艺表演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已经浏览加载中次,特别提示:本文来自红豆戏曲网,转载请注明!谢谢!
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举报邮箱:admin@hdxq5.com
红豆戏曲网戏曲大全网站】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9-2022
免责申明:本站承诺提供免费戏曲视频在线观看服务大全。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通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